IPO的新規(guī)則(一):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IPO的終結?
IPO的新規(guī)則(二):硅谷在悄悄建自己的華爾街
IPO的新規(guī)則(三):揭秘超現實的上市之路
IPO的新規(guī)則(五):2020年值得關注的IPO公司
在被炒作的獨角獸的墓地里面,有些公司取消或推遲了自己的IPO,同時正考慮籌集資金和拿到夢寐以求的股票代號的選項。這里介紹其他的三種上市路線,以及各自與傳統IPO相比的優(yōu)劣。
IPO
我們先來看看華爾街的現狀。首次公開募股(IPO)實際上是每家大型上市公司到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和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aq )等證券交易所上市采用的方式。(還有一家證券交易所可能很快就會出現。)
自從股票市場興起以來IPO差不多就有了,但自從上世紀90年代每年300起IPO的巔峰過后,過去20年大概每年會有100多宗的IPO。部分是由于監(jiān)管方面的變化上市公司ipo,使得公司可以擁有更多的私人股東(最多近2000名),以及可以私募更多的資金(5億美元至10億美元),而不必被迫去公開發(fā)行股票。
公司要想實現IPO,需要經歷一連串可能持續(xù)數月乃至數年的步驟。要上市的公司通常會雇一家投行來指導其完成整個流程,代價是要支付所籌集資金的約4–7%的費用。這個流程包括幫助公司準備S-1(SEC要求的招股說明書,用來深入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未來計劃及其團隊情況),然后安排為期一到兩個月的路演,向投資者推薦公司。這些投資者見面會可以對投資者的需求進行摸底,同時幫助銀行家確定股票的發(fā)行價格。
依慣例,根據與投資銀行家達成的協議,待上市公司還必須遵守90到180天的“鎖定”期(禁售期)要求。禁售期間員工和早期投資者均不能出售股票,好讓新的投資者確信這的確是他們放錢進去的好地方。
優(yōu)勢
IPO能讓你通過吸引大量投資者來籌集資金。這些錢一般馬上就能到手,由投資銀行少量發(fā)放。而且上市還可以增加關注度,引起華爾街分析師的注意,從而制造對公司股票的需求。
劣勢
IPO又耗錢又耗時。平均而言,公司準備IPO大概需要花費75萬美元和18個月的時間。長期以來,上市的公司對發(fā)行抑價(承銷商給股票的定價太便宜了)一直多有抱怨,導致開盤日雷聲大雨點小,能為公司籌集到的資金很少。
IPO出問題也會令整個公司陷入困境。不妨看看WeWork 。去年,由于媒體對對公司及其CEO亞當·諾伊曼(Adam Neumann)的批判,令該聯合辦公公司IPO破裂。公司估值一度曾達到470億美元,但如今估值僅為50億美元左右,CEO被撤職,成千上萬的員工被解雇。
反向收購
一種偷偷成為上市公司的辦法(又稱借殼上市)。其實質是私人公司控制并然后合并掉上市公司(后者通常是一家沒有資產或沒有實際運營的陷入停滯的空殼公司,但股票代碼確實還在。)
反向收購在30、40年前很流行,成百上千的公司都在尋找“僵尸”外殼,在好公開市場上進行交易。在1980年代,這種方式是小型自然資源型公司的最愛。
在過去十年的時間里,這種做法受到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嚴厲打擊,此前有幾家反向收購公司(包括一些利用該做法進入美國市場的外國公司)被指控采取“哄抬股價”的騙局來欺騙投資者。2011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fā)出欺詐警示,敦促投資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的公司時要謹慎。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該機構暫停了800多家空殼公司的交易。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合法公司通過反向收購的方式實現上市,戴爾就是其中,該公司在2013年進行私有化后,又在2018年用這種方式重新進入公開市場。一些生物技術公司最近也對其他生物技術公司進行了反向收購,以便快速進入公開市場。2018年,Mereo BioPharma 取消了擬議中的8100萬美元的IPO,取而代之的是跟2.07億美元的OncoMed Pharmaceuticals進行 合并。去年,NeuroBo Pharmaceuticals 通過對Gemphire Therapeutics進行反向收購得以在納斯達克上市。
優(yōu)勢
長期以來,反向并購一直被認為是最經濟、最快捷的上市方式之一。(想想看:反向收購一般需要1到4個月,而IPO則需要6到12個月。)原先的投資者可以獲得流動性,而公司則可以通過二次發(fā)行籌集新資金。
劣勢
反向收購現在越來越難取得成功。除非公司滿足嚴格的要求,否則在并購后至少一年內,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甚至都不會將幸存的反向收購公司掛牌上市。如果沒有分析師的關注和以及IPO的那種熱度,股票可能會受累。
而且如果不小心的話,你可能還要處理被并購公司的爛攤子:一些空殼公司可能背負著訴訟等債務。
荷蘭式拍賣
在1990年代后期,一批科技公司和和互聯網企業(yè)在IPO時候價格被嚴重低估——低估程度可高達1000%,而荷蘭式拍賣似乎為CEO提供了既可公開上市又不會被投行榨干的希望。
在以荷蘭花卉市場命名的傳統荷蘭式拍賣當中,賣方會指定要出售的東西數量,然后設置最低的買入價。然后,競價者會說出自己要購買多少東西以及愿意支付的價格。中標者為每件東西支付的價格是相同的,也就是清算價格。(拍賣標的競價由高到低依次遞減直到第一個競買人應價(達到或超過底價)時擊槌成交的拍賣。)用IPO的術語來說,這意味著,公司值多少錢是由投資者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由投資銀行家來確定投資者可能愿意為股票支付的價格。哇,多好的概念啊。
當Google在2004年用荷蘭式拍賣上市時,這種拍賣方式吸引了很多關注,但盡管如此,這種競價法從來都沒能真正取代傳統的IPO。包括Overstock、Morningstar、NetSuite以及Rackspace在內,只有少數公司用這種方式上市。如今,荷蘭式拍賣主要用于上市公司回購部分股票的情形。
優(yōu)勢
荷蘭式拍賣能讓公司的股票拿到的市場現價,而不必擔心投行對股票定價過低,從而制造首發(fā)當日的“火”——獲利的是銀行最好的客戶。
劣勢
一些專家認為這樣的拍賣是有風險的,因為并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購買股票,而且股票價格還會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哪個可能是最大的問題?華爾街一點都不喜歡荷蘭式拍賣。因為這種方式跟華爾街的現狀背道而馳,你公司在公開市場上的首次亮相可能不會受到歡迎。有傳言稱,機構投資者在對Google的股票上市進行競價時被迫虛報低價。風險投資家聲稱,投資銀行之所以不上這艘船,是因為如果荷蘭式拍賣被證明是成功的話,就會剝奪走投行大部分的定價的能力。
直接上市
直接上市是IPO很火的替代選擇。直接上市可以讓你避免IPO的很多麻煩,不用發(fā)行新股即可上市。在直接上市的情況下,一旦在交易所上市,你就可以直接向公眾出售少量現有股份。跟IPO不同,公司不能借此籌集新資金,但是由于在私募市場的巨額資金,當今許多科技初創(chuàng)企業(yè)的資金早就不成問題了。
包括Benchmark Capital的風險資本家Bill Gurley在內的許多投資者已經成為直接上市直言不諱的支持者,因為他們認為當今的投資銀行業(yè)模式效率低下且過時。他們希望早期投資者能有一種高效的方式來出售自己的部分股份,同時又不用給投資銀行中飽私囊。Slack和Spotify 都是通過直接掛牌上市的,而Airbnb 可能也會選擇這種方式。
直接上市的情況下,盡管你不一定需要投行來承銷或進行傳統的路演,但仍然需要像在IPO時一樣向投資者提交S-1招股說明書。比方說,Spotify 僅舉辦了一次“投資者日”來教育潛在的投資者。與IPO不同,它的股價沒有預先設定,現有投資者可以在沒有傳統禁售期的情況下直接向公眾出售股票。
優(yōu)勢
這種方式可以避免IPO時向投資銀行家支付大筆費用上市公司ipo,只需支付通常要少得多的財務顧問費即可。而且沒有鎖定期意味著早期員工和投資者可以立即出售股票。
劣勢
除非公司已廣為人知,否則如果沒有投行的幫助,可能很難提高投資者的興趣。同時你可能還要接受SEC的額外審查,后者尚未習慣這種非傳統的做法。
另外,為投行家工作的華爾街分析師有可能會條件反射式地不喜歡你的股票,因為你不會像在IPO的時候那樣賣力地為自己吆喝。
譯者:boxi。
更多財稅咨詢、上市輔導、財務培訓請關注理臣咨詢官網 素材來源:部分文字/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由理臣咨詢整理發(fā)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